村子虽然快没了 但我们的根还在
乡愁,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。正定新区朱河,征迁在即,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村庄,历经岁月的洗礼,如今即将由村变城,华丽变身。可原来的大队部那棵已840多岁的老槐树,仍将继续守望着这方水土,寄托着人们内心深处的那缕乡愁;改造之际,80岁民间老艺人张金成的“走马灯”,在民间艺术抢救中期待着传承……朱河人编撰《朱河村史》,拍摄《朱河记忆》,让乡愁变得更有温度。
□文/图 本报记者 冯月静
村庄要变迁 那缕乡愁寄托何处
石家庄地铁1号线向正定新区延伸,从商务中心站出来,“朱河”就近在眼前。像朱河这样的村落早就没有了农耕的影子,从这里进入村子,一侧塔吊林立,几栋高楼正拔地而起。继续向前二三百米,才真正感受到朱河的生活,这里多为平房,厚重的铁大门,外立面都贴上了瓷砖,显得很气派。主路的两侧,小超市、便利店、水果店、粮油店、电动车店、理发店、小饭店、手机店……应有尽有。人流熙熙攘攘,电动车、自行车穿梭其中,忙忙碌碌,公交车延伸到了村庄,小汽车也不断驶过。中介贴出的出租房信息,吸引着一些打工者驻足。
朱河村是一个大村,是正定县面积最大、人口最多的村庄之一。从地铁站出来,走到原来的大队部,记者用了半个多小时。村民说:“这才走了村子一半的路。”
“要拆迁了,平房要变楼房了!条件肯定好了!”朱河村的村民们在拆迁改造的期待中,乡愁也涌向心头:“过不了多久,村子就没有了,但我们的根在这里,这里能留下点儿什么?”“其实,我们需要的是情感寄托的那缕乡愁。”从小生于斯长于斯,后来到市社科院工作的刘微鹏如是说。
与时间赛跑 抢救村落的文化记忆
“乡愁是什么?”余光中说:“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,我在这头,母亲在那头”;席慕容说:“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,永不老去”。有人说,从城市化轨迹来看,城中村是城市的故乡,承载着众多渗透骨髓的文化基因,是一地群众的感情纽带和内心深处最后的乡愁。在城中村改造中,平房被高楼取代,城镇一夜之间变成陌生的模样。人们渴望留住乡愁,留住心中的那份寄托。朱河社区居委会党总支副书记李金生说:“在村子拆迁前,我们也在与时间赛跑,抢救朱河的文化记忆,想为朱河留下点儿东西。”
那棵历经840多年风雨沧桑的大槐树见证了朱河的发展,村子拆迁改造,但它将会依然矗立在那里,继续见证朱河由村入市的变迁,继续守望这方水土,守望人们的那缕乡愁。就像《朱河村史》主编张全所说, 对于朱河来说,“(曾在洪水中拯救出几位郜姓人的)老槐树就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吉祥物,它将永远给现代的人们以幸福和吉祥,当人们一时遇到困难的时候,也会像救护郜姓人一样让人从苦难中走向幸福和光明。”
村庄要变迁,历史会不断向前发展。平房变成了高楼,记忆中的村庄渐渐远去,但朱河的根在。“当现代的人们,须勤劳致富发展经济的时候,它(老槐树)会毫不犹豫地给人以顽强战斗的精神,将社会推向前进。因此我们要永远纪念它这种坚强和勇敢。”张全说道。
依托840多年的古槐,建设“朱河记忆”博物馆,从村民家中收集来蒲扇、箩、杆秤、风箱、水瓮等生活用品,象征农耕文明的箩筐、叉子、镰刀、铡刀等农具,届时将进行展览。这是李金生他们的设想,也是他们目前一直在努力忙活的事儿,在一个院落里,我们已经能看到很多这样的“朱河”物品。
无疑,这里就相当于朱河村史馆,从一件件物品中,我们仿佛看到这里居民曾经的生活状态。它无疑还是朱河留住乡愁、激活记忆、传承文化的重要平台。
80岁老人张金成的走马灯,同样在抢救之列,尽管目前朱河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。“能不能像朱河布龙一样,将走马灯引进课堂,让孩子们来学习,从而将这一民间艺术传承下去?”在看到本报报道后,市民王先生打来电话,提出自己的建议。
这种想法,李金生他们也曾萌生过,但张金成的走马灯不同于朱河布龙,没有相关的书面记载,也不像朱河布龙在村里有一定的群众基础,走马灯的一切流程和技艺都在张金成的脑海里,并且做一个走马灯,用时较长,至少需要两个多月,对于孩子们集体进行学习而言,不太现实。但朱河村民没有放弃,他们还在努力寻找传承良策。
而在村里还有一拨人,正忙碌着拍摄《朱河记忆》,这是朱河的村庄发展史,老槐树、走马灯、朱河布龙,还有朱河特色的大鼓、踩高跷、跑旱船等,都进入了纪录片的镜头。这里还有一些特色建筑,如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的仝氏宗祠、村内现存的唯一一座四合院,这些建筑,经过了历史的洗礼,带着那份文化的厚重,为后人呈现出一份记忆。
民间艺术 应该用现代传播手段使其“活”起来
每个城中村都有着一段历史和回忆。朱河村,这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村落,尤为突出。据朱河村史记载,朱河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。在过去曾出现过众多的仁人志士和先进人物,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,曾作出巨大的牺牲和贡献。解放后,朱河村又在社会主义建设中,带头发展。
朱河改造在即,对于普通村民来说,村庄都没有了,怎么留得住乡愁?正如《朱河村史》序言中所说,朱河村史,是留给子孙的传家宝。而拍摄专题片《朱河记忆》则可以为后人留存一份史料。朱河那棵老槐树留给大家的更是浓浓的乡愁。
燕赵文化研究会理事王律说,“乡愁”说到底是一个人对于归属感的渴望。保留古槐,建设村史馆,拍摄纪录片,这些都是当代村民的精神寄托。保留这些东西,让当代村民无论搬迁到哪里,漂泊到哪里,都有一种归属感,更寄托了他们的悠悠乡愁。而对于后代来讲,这是一种文化传承,他们会从中找到文化的血脉基因。
“越是民族的,越是世界的。而相对于地域文化来讲,越是地域性的,越是有特色的。”王律表示,这种地域文化,有利于建立地域居民的文化自信。而从另一方面来讲,如果能抓住这种地域特色文化,比如老槐树、老物件、老院子等发展文化产业开发、文创旅游等,就可以形成地域的软实力,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的发展。
王律还提出,这些传统文化还应运用现代传媒手段进行推广,赋予它新的生命力。比如张金成老人的“走马灯”,这是多好的民间艺术,趁老人还能记住这些技艺和流程,应该加紧抢救,可以通过抖音、快手等平台,进行传播,吸引有兴趣的人来学习,进行传承。而依托一些老物件、老槐树建成的博物馆,也可通过这些现代传媒手段进行宣传,让它们真正“活”起来,跟上时代的步伐。
标签:正定 乡愁 朱河 正定县 大村 石家 熙熙 张金成 村史